(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为推进城市考古研究、保护传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研究馆员表示,希望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展深入的全方位合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力争开创成都考古、四川考古区域性考古发展的新局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指出,在考古学学科走向世界的新时代背景下,双方的合作应该注入新的内容,拟定新的合作目标。四川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将围绕博物馆学、史前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科技考古4个方向开展,希望共同搭建起高质量的科研平台,整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资源优势和行业经验,推进若干重大学术问题的探索和人才培养。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站在更高维度要求双方把握历史机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要以国内外有影响的大都市考古中心为建设目标,在配合基建考古的同时重视人才培养、成果输出。四川大学则应努力成为西南地区考古人才的大本营,学术的制高点。全面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成都和四川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为重要的两股学术力量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应继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立足成都、立足川渝、立足西南,放眼世界,为考古文博事业的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的同时,还进行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校外专家聘任仪式,颜劲松研究馆员、蒋成研究馆员、江章华研究馆员等9位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将深度参与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及社会实践,协助高校培养合格的一线考古人才。
根据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围绕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生业、巴蜀文化、汉代墓葬与艺术、成都地区佛教考古、城市考古等重大项目开展协同攻关,成果共享。同时,基于各自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既有优势,展开专项学术课题的科技考古领域合作,实现设备仪器共享、实验室标本共享,提升双方多学科研究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在成都平原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挂牌“四川大学考古学教学实习基地”,吸纳学生参与田野考古发掘、田野资料整理与报告(简报)编写,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平台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人员。
记者了解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考古发掘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机构体系,业务研究队伍的学历层次、研究领域及专长和年龄梯队结构都在国内同类考古文博机构中居于前列。四川大学则是国内第三家设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其考古学专业在西南地区处于旗手地位。双方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明蜀昭王陵、成都汪家拐遗址、新津县宝墩遗址、温江区鱼凫村遗址、成都金沙遗址群、四川石窟寺、郫县波罗村遗址、邛崃市冶铁遗址、贵州省招果洞遗址等项目的联合发掘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厘清了古蜀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原因、特点与机制,再现了成都城市3000年的建设发展史。同时,一批批学子通过实践,成长为合格的考古工作者,成为中国考古事业的中流砥柱。
(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