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葡萄生长情况、更新葡萄种植技术、解答农户种植疑问、纠正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的错误做法……在双流区永安镇“四友葡萄农庄”,社区教育学校基地,付加林无疑是最忙的人,他不仅要给农户讲技术,还要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做示范,想尽办法撬动农民发展信心和激情。
“我们学习了新的栽培技术,葡萄可以提前开花结果,提前一个月上市,卖价更高了,我们的日子也富裕起来了!”永安镇葡萄种植户温忠虎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四友葡萄农庄”已成为永安镇的一张金名片。付加林笑称:我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实践者。
据了解,付加林是 “四友葡萄农庄”的主人,也是双流区永安社区教育学校校长。
近二十年来,双流区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坚持“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办学思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学校2015年前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特色培训学校”等多项殊荣。2016年付加林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2017年学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项目实验点”,特别是2018年该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永安模式”,受到副省长杨兴平同志高度评价。2019年学校再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
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永安镇幅员面积56.75平方公里,辖9个村(社区),总人口3.4万,农业人口3.2万,是典型丘区农业大镇。长期以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民老龄化、农村人才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乡村振兴。
如何解决永安镇农村人才短缺问题?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坚持理论引路、专家指导,扎实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努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实用技能人才。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永安社区学校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每年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等担任社区教育学校兼职教师,开展各类指导20余场次,运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本土人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自然优势和产业特点,是最适合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批人。因此,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首要的就是培育本地人才,通过精细化培训,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使其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2015- 2018年,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利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优势,先后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0余场次,参训8600余人次,培养了近1000多名农村实用骨干技术人才。其中,已认定并颁发《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362人。
成立蓉城首个乡村书画院 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隆冬时节万物凋零,惟有乡野正呈现勃勃生机。走进葆琛乡村书画院,书画家们正在挥毫泼墨,为永安百姓创作富有农家特色的书画作品:“栩栩如生的葡萄”、“二荆条辣椒挂满枝头”、“家和万事兴”、“祖德流芳”等作品让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与乡村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今年五月,成都首个乡村书画院——“成都市双流区葆琛乡村书画院”正式在双流区永安镇揭牌成立。
据介绍,书画院的名字缘自傅葆琛先生。傅葆琛,永安镇人,他不仅是一位获得留美“乡村教育学”博士学位的爱国学者,还是我国早期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践的先驱者之一。
葆琛书画院的成立,不仅为书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也为当地群众学习书画艺术搭建了学习园地。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都有和书画大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开展的书法、绘画、剪纸等社区教育课程,也为大伙儿提供了交流学习空间。
据了解,葆琛乡村书画院是在成都市社区大学牵头指导下,双流区社区教育学院进行特色项目配套,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实施的三级办学模式,旨在探索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区治理。学校整合各级各类书画人才资源,挖掘、发展、传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让高雅的“生活美学”书画艺术进乡村、进农家,满足新时代市民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送书画下乡,是葆琛乡村书画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做的事情。书画院的老师们把书画作品送到农民家中,装点他们的新生活,构建文明和谐美好的新农村。
“我们计划每年开展不少于12次的书画公益活动,鼓励书画家用笔墨宣传‘双流永安葡萄’、‘双流二荆条辣椒’、‘黄甲麻羊’、‘双流冬草莓’以及全市各区市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永安社区教育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有计划地在幸福美丽新村开展书画进农家活动,力争通过3年时间让双流幸福美丽新村的农民家中布置上传统高雅的书画作品。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的社区教育学校开展书画交流活动和各种形式的书画培训,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人才,培育塑造新乡贤,传递引领新型职业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永安社区教育学校与四川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合作,在永安建立写生基地和书画工作室。
不仅如此,永安社区教育学校还先后开展了“‘一带一路’天府四川魅力永安幸福美丽新村书画写生活动”“乡村振兴共话农业书画交流活动”“城乡社区互动青羊双流手拉手书法交流"等,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振兴文化繁荣。
打造农业示范蓝本 推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双流永安镇,素有“红提之乡”的美誉。如何改良新品种?怎样才能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坚持在实践中干、在实践中看、在实践中示范,通过科研创新、机制创新、基地实践,带领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整体优化提升。
改良新品种并非易事,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坚持科研引领。打造以目标为统揽、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的"OCC社区(成人)教育工作模式" ,充分吸收农职院、川农大、省农科院等专家的学术成果,并组织参与" 蜀葡一号品种选育及棚架一体化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成果的研究和撰写,该成果荣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培育的“双流永安葡萄”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乡村特色品牌, 永安镇农民葡萄的种植技术,不断更新,也为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和路径支撑。
多年来,永安社区教育学校按照“政府引导、基地示范、农庄农场主体”的思路,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基地的平台效应,提炼总结出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的“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将一家一户的"小庭院”组联成农业园区,再把每一个园区当作产业园来培育),“五变”理念(农业产区变景区、农业产品变礼品、农业果园变公园、农业品种变品牌、家庭农产变市场)和“四新”做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培育农庄、农场、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致力产业互动。连续举办14届“永安红提葡萄节”,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
此外,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开展各类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培训,为永安镇4万亩次的蔬菜丰收保驾护航,实现蔬菜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成为成都市核心蔬菜基地之一。 经社区教育学校培育提升的“永安天府红提园”被四川村长论坛组委会评为2018年“四川十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基地"。
永安镇的葡萄销往全国各地,永安镇的蔬菜被无数人端上餐桌。勤劳的永安人民真正迎来了收获的时节。
助推农民创业增收 谱写乡村振兴新蓝图
产业带动旅游发展,在永安社区教育学校的带领下,种植户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双流区永安镇村民陈贵彬是双流社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他家是当地葡萄种植的示范户,也是最先在葡萄园开农家乐的老板。“以前由于不懂技术,葡萄总是生病,产量也不高,十亩地一年最多收入8万元。自从跟永安社区教育学校的专家们学习了新的种植技术,引进了新的葡萄品种,我家同样十亩葡萄一年收入20万元左右。我们还有葡萄认领种植等项目,欢迎大家前来体验哈!”陈贵彬说。陈贵彬是当地最早一批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民,现已成为红提葡萄协会的会长,四川省劳动模范。
不仅如此,学校充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积极发挥资源配置职能,形成网格化、辐射式的服务格局,从种植实惠到产业前景、从生产实例到畅销品种、从技术概要到销售渠道,促进农民成为发展农业的主力军,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带领农民创业增收。直接参与和带动永安发展观光葡萄3500亩,年销售收入达7000余万元,带动三产收入3000万元,农户带动面达95%以上。
如何让种植户富起来?永安社区教育学校积极拓展增收渠道。学校开展种植培训和经营指导,组织农民与超市签订采购合同,共同开辟市场渠道。同时,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大力发展农事体验、有机果蔬配送、葡萄认养种植等农旅互动项目,带动全镇农民人均增收约2800元,葡萄种植户年收入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比比皆是,让农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激励了一批农村青壮年回乡创业并成为技术骨干。
此外,学校大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先后组织本土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职业经纪人赴南充、遂宁、泸州、宜宾、攀枝花、达州、重庆等西南地区推广观光葡萄5万亩以上,技术托管1万余亩,实现技术服务费300余万元的年收入。
同时,永安社区教育学校深入简阳市周家场谢家祠村、金堂县又新镇柏湾村以及巴塘县等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讲座和现场指导工作10多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扩大了辐射效应和惠民成果。
永安社区教育学校坚持以点带面、以典型促发展,通过深化服务、拓展渠道、增强辐射,大力推进创业增收,提升了区域民生普惠活力。学校带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成为了双流探索农业创新的“星星之火”,点亮了双流区永安镇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灯。